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PT全波长酶标仪其核心的操作流程如下

PT全波长酶标仪其核心的操作流程如下

更新时间:2025-08-21点击次数:75
  PT全波长酶标仪是一种集紫外-可见光吸收、荧光、化学发光等多种检测模式于一体的高精度分析仪器,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、临床诊断、药物研发及食品安全等领域。其核心优势在于宽波长覆盖(通常190-1000nm)与多功能检测能力,可满足从基础科研到工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。其基于光吸收定律(比尔-朗伯定律),通过光源发射特定波长光,经样品吸收后,检测器测量剩余光强度,计算吸光度(A)以确定目标分子浓度。
  PT全波长酶标仪的操作需结合实验需求(如检测模式、样品类型)进行参数设置和流程控制,核心步骤包括“准备-设置-检测-数据处理”,以下是通用操作流程:
  一、操作前准备
  样品与试剂准备
  确保待检测样品(如ELISA板、核酸溶液、细胞悬液等)已按实验方案处理完毕,且微孔板内无气泡、液滴挂壁(若有气泡,可轻轻敲击板壁去除;挂壁液滴需用纸巾吸干边缘)。
  准备空白对照、标准品、质控品,按预设布局排列在微孔板中(建议记录孔位布局,避免混淆)。
  仪器与环境检查
  确认酶标仪电源线连接正常,开机前检查样品室是否清洁(无灰尘、液体残留),必要时用无尘布擦拭。
  若实验需温控(如37℃孵育)或震荡,提前确认仪器相关功能正常(如温控模块是否能达到设定温度)。
  打开电脑及酶标仪电源,启动配套操作软件,等待仪器自检完成(通常显示“就绪”状态)。
  二、检测方法设置
  选择检测模式
  根据实验类型在软件中选择对应的检测模式:
  吸收光检测(如ELISA、核酸定量):需设置检测波长(如450nm主波长、630nm参比波长)、带宽(默认1-5nm)。
  荧光检测:需设置激发波长(如485nm)、发射波长(如535nm),并选择顶部/底部读数(液体样品通常选顶部,细胞培养物可选底部)。
  化学发光检测:无需设置波长,直接选择“化学发光”模式,注意关闭样品室光源以减少干扰。
  动力学检测:需额外设置检测时间间隔(如每10秒读一次)、总检测时长(如30分钟),并开启温控(若需恒温反应)。
  设置微孔板参数
  选择微孔板规格(如96孔板、384孔板),并定义检测范围(如“全板检测”或指定特定孔位,如A1-H12)。
  若需排除边缘效应或部分孔位,可在软件中标记“不检测”孔。
  辅助功能设置
  温控:若反应需恒温(如酶促反应在37℃),设置目标温度(误差通常±0.1℃),并等待仪器预热至设定温度。
  震荡:检测前需混匀样品时,设置震荡模式(如线性震荡)、转速(如500rpm)和时间(如10秒)。
  参比波长校正(吸收光检测):开启“双波长检测”,通过参比波长(如630nm)扣除背景干扰(如微孔板划痕、气泡),提高数据准确性。
  三、样品检测
  加载微孔板
  轻轻将微孔板放入样品室的托盘上,确保板边缘与托盘定位槽对齐(避免位置偏移导致读数错误),关闭样品室门。
  启动检测
  在软件中点击“开始检测”,仪器自动按预设方法运行,屏幕实时显示检测进度(如已完成的孔位、当前读数)。
  检测过程中避免触碰仪器或打开样品室门,以防干扰光路稳定性。
  四、数据处理与导出
  查看实时结果
  检测完成后,软件自动生成原始数据(如吸光度值、荧光强度),并以表格或热力图形式展示。
  可查看单孔数据、平均值(如标准品重复孔的均值),或生成标准曲线(若设置了标准品浓度)。
  数据分析
  根据实验需求进行数据处理:
  定量分析(如ELISA):通过标准品浓度和对应信号值拟合标准曲线(线性、四参数拟合等),软件自动计算未知样品浓度。
  比值计算(如核酸纯度):吸收光检测中自动计算260/280nm、260/230nm比值,评估样品纯度。
  动力学曲线:生成“信号值-时间”曲线,可计算反应速率、半衰期等参数。
  数据导出与保存
  将数据保存为软件默认格式(如.csv、.txt),或导出至Excel、PDF格式用于报告撰写。
  建议同时保存检测方法模板(下次相同实验可直接调用,无需重复设置)。
  五、操作后整理
  关闭仪器
  检测完成后,取出微孔板,清理样品室(若有液体泄漏需及时擦拭)。
  依次关闭酶标仪软件、仪器电源和电脑电源。
  记录与清洁
  记录实验信息(如检测日期、仪器型号、方法参数),便于数据追溯。
  定期清洁样品室和托盘(用75%酒精擦拭,避免腐蚀性试剂残留),长期不用时需覆盖防尘罩。